close

        大稻埕早年係因ㄧ大片晒穀場而得名,它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大稻埕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其發展與成長跟台南並駕齊驅,後來甚至超越,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以今日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係指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ㄧ、二段以西之範圍。它因面臨淡水河而有舟楫之便,可自此出海與唐山互市。


     此區的移民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同安、南安、惠安及晉江,早期曾發生集體械鬥,後來才逐漸融合並相互包容。


     1885年清、法戰爭議和,朝廷將台灣設為行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在大稻埕南端興建「台北火車票房」(即今稱台北火車站),更加帶動了附近商街的繁榮。


     日治時期因台灣縱貫鐵路全線完工,使得大稻埕除了傳統的茶葉買賣以外,南北貨、中藥及布匹批發業更加蓬勃發展,如果到今日的迪化街、貴德街、民生西路、塔城街及西寧北路一帶尋訪,就可驗證當年的傳統軌跡。


     第ㄧ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內掀起要求民主的「大正民主運動」,台灣也受其影響,很多新的嘗試與活動率先在富庶的大稻埕登場,然後向全島擴散,位於圓環夜市寧夏路與錦西路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常有各種文藝展覽,讓人回顧過往的形形色色文化發展,具有極大的教育功能。


     今在大稻埕碼頭這個歷史上有過輝煌表現的據點,藉由古帆船模型的展示,讓人聯想到當年先人冒險渡過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充滿荊棘與各種挑戰的台灣,就像英國清教徒遠渡重洋到北美新大陸創建美利堅合眾國一樣,紮根在台灣,開創新天地,身為後代子孫應永遠謹記其恩澤,同心為國效力,別把祖先刻苦經營的寶貴斯土給葬送掉了!


 


 



位於民生西路的入口。


水門外為環河北路。


擋水牆上壁畫。

















淡水河航運路線圖。








售票處


候船及觀景處。


淡水河系石刻。





過此淡埕橋到河濱公園。








遠方為忠孝橋。


橫跨淡水河為中興橋,對面是三重市區。


延平北路原「大千百貨」舊址,右上角為南京西路的「法主公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旅遊通 的頭像
    旅遊通

    旅遊通部落格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