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側為尚未修復之房舍。






 

      走訪滬尾偕醫館及淡水長老教會之後,另一個參觀的重點就是《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Co.


      這個Douglas照台灣的習慣用法應翻為「道格拉斯」,怎會有“忌”字出現?原來是源自香港的譯音,君不見港人把store翻成“士多”,Chartered翻成“渣打”嗎?你曾聽過有人名字中有「忌」、「渣」二字嗎?哈!廣東人真有意思!


      淡水中正路老街末段,舊稱「烽火段」,是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後非常重要的港埠區域,紀念性建物「得忌利士洋行」除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航運更是其主要業務,曾經寡佔台灣航路數十年,是淡水開港後洋行貿易蓬勃發展的見證。


              華洋交會下的淡水


      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勢力渡海東來,開啟與東亞文明的交流,藉由海上貿易網路的建立,影響了當時東亞各國的食物供應能力、戰爭型態、商貿行為。而北台灣的滬尾正好在東亞海運上的要點,成為全台灣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國際知名良港,各國洋人也逐漸設立商埠、領事館及洋行,形成「烽火段居留地」。












 
























           洋行發展史與建築


      百年前鄰近德記洋行(Tait Co.)的「道格拉斯洋行」在清末文獻檔案中稱為「得忌利士洋行」,屬於輪船公司,擁有廣大的碼頭區,可停泊各式大小輪船,是當時淡水極具規模的洋行,藉由得忌利士洋行建築物的興衰,讓我門見證淡水那段輝煌的年代,以及1860年代得忌利士洋行的璀璨風華。






















               文化資產與再利用


      淡水曾經是台灣與世界接觸的門戶,是台灣古蹟最多的行政區之一,淡水港埠雖機能漸失,然已逐漸轉型成為一個充滿歷史軌跡與人文藝術的風華小鎮,藉由ㄧ系列史籍文物、文藝創作,串聯東亞至台灣淡水得忌利士洋行的時空發展史,除了讓參觀者從中來 窺見老淡水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變遷外,也能從中找尋出屬於個人心之所繫的淡水。


      「流浪到淡水」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流行歌曲,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管你跟淡水有緣還是無緣,我們都應ㄧ致舉杯祝福淡水有更美好的未來,乎乾啦!






















































































早期台灣外銷之茶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旅遊通 的頭像
    旅遊通

    旅遊通部落格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