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鉅資,1989年開始規劃,歷經六任市長,20年的漫長時光,長14.8公里的台北市捷運內湖線,於2009年7月4日風光地正式營運,但已比原訂通車日期延後13個月。
今日(7月10日)下午發生特大丟臉事件,列車行駛中途,因斷電導致電腦通訊異常,行控中心接收不到列車訊號,列車竟在半路卡住,所有乘客拉著行李冒著36度高溫沿軌道走回車站,邊走邊罵台北捷運公司太過份,木柵、內湖線全線因而停駛,預計明天清晨六點之前搶修完成,真的是一場「劫運」!
木柵線採用法國馬特拉公司的中運量無人駕駛系統,而延伸的內湖線市民強烈要求採用地下高運量系統(如板南線),但市府以經費過鉅與工期較長及施工困難理由打回票,偏偏選擇與馬特拉不同的加拿大龐巴迪系統,為了兩系統的整合,通車前花好一段長時間測試演練,宣稱已排除障礙,還喜孜孜地讓民眾免費試乘三天。
根據這幾天乘客的反應幾乎是貶多於褒,最大缺點是車廂太窄小,其次是經常因軌道偵測異常(可能是飛鴿從空中撒了一泡屎尿?),導致列車停駛,再來是車站空間不足,須採流量管制。
我曾在溫哥華搭乘龐巴迪的捷運(購買一日券可搭乘市內各種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渡輪),印象中好像是用鋼輪行駛而不是台北的膠輪,當然噪音量高些,不過當地人口不像台北擁擠,住宅離鐵道較遠,就沒有噪音擾人的情況,因是同公司產品,車廂同樣窄小,可能是乘客並不很多,困擾也較小,在溫哥華僅有一天的搭乘經驗,我無從得知當地人對龐巴迪的評價,但移植到台灣好像有點水土不服,是否天氣太濕熱有關?不過設計單位應會多方面考量。
7 月4日正好是美國國慶,選在那天通車是有趣的巧合(或是故意安排,祈求美國保祐?),其實既已延宕一年多,也差不了五天、十天,民眾要求的是方便、省時、高效率的捷運,而不是經常出包、困擾民眾的「劫運」,台北市政府不妨暫停營運十天甚至一個月,徹底找出毛病所在,雖然會有營運損失(損失由納稅人承擔,市長荷包不會短少),總比郝龍斌象徵性的一再道歉有效多了!
我有幸目前尚未搭過內湖線捷運,別說我幸災樂禍,民眾花錢本來就不應該受罪,您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