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讓居
聽說台北市的校園中有一處全國罕見的古宅,它位於和平東路與建國南路口的龍門國中內,趁學校尚在寒假中,我搭15路公車就在龍門國中站下車。
那時天空正下著細雨,我快步走到校門口的警衛室,時間是中午12點半,警衛強調依校方規定,要到13點才得入內參觀,只好借坐於警衛室內癡癡等待,期間藉機與警衛聊天打發時間。
古宅名叫《濂讓居》(曾ㄧ度改名為謙讓居),所在地古稱“龍安坡”,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之地區,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的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西元1740年)渡海來台開墾。
起初墾居於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台北盆地,至第四代由數位兄弟合力建造大宅,即濂讓居。濂讓居始建於日治後第三年,即西元1897年,當時所用材料極為講究。
古宅大體上坐北朝南,四周皆為稻田,阡陌之間ㄧ座紅磚三合院,很典型的台灣傳統農宅。其格局又稱為正身帶護龍,初建時只有左右護龍,後來略有擴建,又增加外護龍,所用紅磚可能為台灣本地所燒製,質地極優,色澤紅潤,作工甚精。
屋頂為雙導水,屋脊曲線和緩,反應出平實之感。正堂內木雕仍為初建時原物,雕刻精美,在台北市保留的百年古農宅中,具有清末到日治初期之過渡性格,從材料與裝飾特色皆可見之。
因原本的宅第年久失修,毀損嚴重,故今日所見絕大部分都是整修時所新建,舊有部分幾乎都已消失,所以嚴格來講,濂讓居目前所呈現的是全新的樣板屋,並非原汁原味。
即便如此,整體觀之,在ㄧ旁校舍的陪襯下,濂讓居仍能透露出些許的古意,先民的冒險犯難、流血流汗的拓荒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代子孫所緬懷與學習的。
龍門國中校門
龍門國中校舍
管理嚴格的警衛室,須押證件換出入證。
參觀須知
校舍屋瓦搭配古厝造型
很傳統的三合院
正身入口
紅瓦屋頂與白灰牆壁
屋後景觀
古厝緊挨著教室
雨中益顯蒼涼
前埕出入門
由右護龍看對面的左護龍
公媽廳(客廳)
祭祀桌及祖先牌位
正身裡的通道
護龍裡的通道
灶與蒸籠
臥房裡的梳妝台與縫衣機
餐桌與廚櫃
骨董眠床與搖籃
衣櫥與長凳
神桌、竹簍與飯桶
竹編籃、暖爐與煎藥壺
護龍出入門
木梯與閣樓
在其他古厝未曾見過“貓洞”
右邊為學校圖書館,呈現新舊並存現象。
正身屋脊裝飾
護龍屋脊
另ㄧ側護龍屋脊
解說室
濂讓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