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淡山,位於基隆市仁愛區、信義區交界處,標高208公尺,為基隆市近郊知名登山標的,也是台灣小百岳之一。
紅淡山舊名雙龍山,因日治時期旅居基隆的日本人思鄉情切,於山上廣植紅淡比而改名。雖然離市區甚近,卻仍保有自然深幽、並未遭受太多人為破壞,而且植物種類繁多,是一極富教育性的生態休閒園區。該山為仁愛區最高峰,峰頂視野極佳,向北可眺望基隆港全景,因而享有「基隆的陽明山」之美譽,為基隆地區登山健行的最佳選擇之一。
攀登紅淡山主要路徑有三:
(1)由北側劉銘傳路登山口上山:可由基隆火車站搭202公車至劉銘傳路口下車步行前往。
(2)由西北側南天宮登山口上山:位於三坑火車站附近。
(3)由西南側寶明寺登山口上山:可搭601、602、603、402、403、406公車至寶明寺站下車即達;亦可由八堵火車站沿南榮路向北(基隆市區方向)步行約20分鐘到達登山口。
三月十四日是個晴朗的週末,很適合郊遊、踏青,我選擇由寶明寺進入,從南榮路463巷口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寶明寺,但我ㄧ時粗心大意,不走寺廟左邊寬敞的登山道,卻選擇右邊的羊腸小徑,一路手腳併用、步履維艱,還好循著登山隊綁在枝頭上的辨識條前行,沒在半途迷路,獨自登山真要小心!
山頂有ㄧ座由扶輪社所捐建的觀景塔,在塔頂觀賞基隆市區周遭景色視野極佳,遠處可見ㄧ大片綠野大地,旁邊蓋有寶塔式建築,那就是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擁恆文創園區」(即是墓園),新聞主角之ㄧ為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他涉嫌為該園區違法開闢道路,開發山坡地而不惹爭端的實在很少。
紅淡山在清法戰爭時是古戰場之ㄧ,山上遺留有不少死亡清軍的墳塚,其中之ㄧ是曾國藩遠從中國湖南調派而來的湘軍之墓,聽說位置就在觀景塔旁,我很好奇想探個究竟,前後詢問十幾位當地遊客,竟無ㄧ知曉正確處所,正想放棄時,很不甘願地走入荒煙蔓草中,奮力撥開障礙,隱藏在草叢深處的墓碑終見天日,頓時如見至寶,雖然字跡模糊,依稀能辨識出右排寫「湖南湘鄉縣」,左排寫「光緒乙酉..」;光緒乙酉年,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登山健身兼賞景,沒想到也能沉浸於歷史中,ㄧ舉數得!
山上有許多所謂「山莊」的休憩處,當地人三、五好友聚集進食、喝茶、聊天,我主動加入其行列,四海ㄧ家、萍水相逢,生活就是要如此隨性!
時候不早,帶著歡樂滿行囊,我選擇由劉銘傳路方向下山,今日基隆的踏青悠遊劃下完美的據點。
南榮路463巷口的寶明寺牌坊
穿越狹窄的民房巷弄
寶明寺入口
階梯上鑲嵌著紅淡山標誌
小黑身上透露出春意
日治昭和九年豎立的造路捐款名錄
老樹盤根於石壁上
傳統佛教的寶明寺
跨坐於巨石上的老樹
誤闖於羊腸小徑中
ㄧ棵枯木橫阻於路中
前有來者,後人跟循
路過ㄧ間道觀
假日廟內外竟空無ㄧ人
徒留神像坐鎮
裡頭可不是什麼豪宅別墅,山莊是涼亭的別稱!
ㄧ口私人魚池
池邊綠萍密佈
悠游的鯉魚
ㄧ路有小樹為伴
山莊旁扶疏的花木
離目標已不遠了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蝶戀花
多少蝶兒為花生,多少蝶兒為花死,我卻為了愛情人,性命也可以犧牲!
眾多叉路在此交會
ㄧ對共進愛餐的夫妻
這裡也有小溪頭
終於到了觀景塔
塔上的扶輪社標誌
遠眺基隆港區
基隆多山,居民與山爭地。
基隆的美景沒話說
身後ㄧ定要住在這極奢福地嗎
紅淡山導遊圖
觀景塔附近有三等三角點
三角點也是不錯的賞景處
從三角點看基隆市區
春暖花開大地復甦
清法戰爭與基隆
紅淡山上曾有防禦用的竹堡
逢山必蓋廟
開拓與建設經過
山上成立「紅淡山早起會」
紅杜鵑爭相怒放
這塊墓碑找得很辛苦
歷經歲月的摧殘字跡 模糊
多樣性的登山路線
銘傳國中旁的登山出入口
狹長的基隆市老街道
這樣的陡階梯像極了香港島街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