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景處提供鳥瞰照片
在水晶教堂附近的廟口小吃店飽足午餐之後,驅車不到十分鐘來到「井仔腳瓦盤鹽田」風景區,正好碰到遠從屏東前來的某國中校外教學師生,學生們聽導覽解說曬鹽的歷史,我也趨前湊ㄧ腳,早年台灣的製鹽景象無形中在腦際徘徊。
「雲嘉南濱海風景管理處」的官網介紹如下: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原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西元1818年遷移此至,至今未再移位,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至今已有200年歷史。
史書上記載,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原住民族製鹽技術尚不成熟,故產出的鹽味苦澀,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在其上鋪碎瓦片,引水至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推進人工造鹽產業的進程。
以厚約6公厘的瓦缸片鋪成的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為延續其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讓「井仔腳」特殊的曬鹽景觀保留在北門永華里的海岸邊,現已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此地讓人重溫了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遊客更可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深入了解臺灣製鹽史地的點點滴滴,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深度旅遊景點。
近二十年前,台灣製鹽成本抵不過進口的澳洲鹽(工業用鹽),故2002年起鹽田曬鹽就走入歷史,僅通宵鹽廠尚有科學化生產食用精緻鹽,先民篳路藍縷的曬鹽輝煌時代在此供後人憑弔!
昔日曬鹽工作情形示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