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好快,4月28日到基隆「荷蘭城」迄今已三個禮拜,之前ㄧ直很好奇,為什麼基隆會有「荷蘭城」?如果沒有好好研究台灣歷史,相信多數台灣人也不知其典故。
國民黨政權在1945年統治台灣後,從小學以至初中、高中的教科書,幾乎95%以上的內容都在闡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及思想多麼深遠與偉大,而對於幾百年來的台灣發展與淵源僅是輕描淡寫、低空掠過,以前的歷史老師有誰告訴過學生,台灣被外族統治、經營的詳細歷史?
今日來到俗稱「荷蘭城」的“白米甕炮台”就是要回顧基隆被異族入侵的不堪往事:
ㄧ.1560年日本海盜曾入侵基隆。
二.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曾派兵入侵基隆。
三.1626年西班牙人入侵,並統治16年。
四.1642年荷蘭人進攻基隆,驅逐西班牙人,並統治20年。
五.1662年明朝鄭成功在基隆擊敗荷蘭人。
六.1841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侵犯基隆。
七.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登陸基隆。
(1885年大清帝國宣布在台灣建省)
八.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在基隆獅球嶺與清軍激戰。
在基隆公車總站搭乘301路公車,至終點「太白莊」站下車,循光華路37巷往上行,約10分鐘看到路旁護牆上的「仙洞·白米甕 好康在雞籠」大型帆布廣告,告訴遊客已進入「太白(白米甕)社區」,再努力往上爬,不久久違的炮台景點終於呈現眼前。
有關「白米甕炮台」的歷史解說,請詳閱底下所附照片,我不想在此贅述,佇立在這小山丘上眺望,ㄧ邊面向基隆港區,另ㄧ邊則是面向西太平洋(中國東海),向海方向設置有ㄧ長排的雙人座椅,讓遊客休息觀海,同時可回想數百年在此所發生的種種歷史過往。
當年的廝殺聲響已是過眼雲煙,台灣能有今日的發展與繁榮,是祖先們流血流汗甚至犧牲性命而換來的,雖然現在古砲已渺,然更毀滅性的飛彈仍密集佈署在台海對岸的敵區,人類數千年來的殺戮仍未稍歇,戰爭的教訓還是未能讓人覺醒,懇切企盼台灣永遠不再有戰爭,天佑台灣,我心愛的福爾摩沙!
經過整建的古炮台邊坡
今日所見為日治時期炮台遺跡
輸送彈藥的斜坡道
砲側庫鐵門深鎖無法入內參觀
砲座區
拱形凹陷處為放置砲彈的地方,已被水泥封死,旁邊八個洞像似二戰時被美軍軍機掃射的彈孔。
此地共建有四個砲座
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巨大排煙囪
大家都用得到電力,卻不歡迎它建在家旁!
這排椰子樹點綴出南洋風情
涼亭旁的階梯上方有觀測所遺跡,但我未前往。
稍遠的朦朧處隱約可見到基隆嶼
靠近發電廠那邊的山頭上碉堡就是指揮所
這指揮所之前是做為海防碉堡用途
指揮所正面入口
指揮所內部給人蒼涼之感
三根水泥柱為測遠機三角基座,基座旁可見內凹的彈藥穴。
由上方往下端詳三角基座
遠看四門炮台炮座
最佳觀海位置,因為日正當中,所以沒半個人影。
這廁所也是古蹟的ㄧ部分
廁所外觀很古,裡頭卻不馬虎。
太白社區的室外休閒場
近方為太白社區,遠方為基隆港貨櫃碼頭。
Google地圖上的白米甕炮台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