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舊稱“艋舺”,其源自康熙48年(西元1709)由陳天章等五人申請設立「陳賴章墾號」,率領民眾至大佳臘(今台北萬華、大同區一帶)荒地開墾。
當年平埔凱達格蘭族皆以獨木舟(Mankah)載運番薯等土產,至此地河畔與漢人交易,當時俗稱番薯市街,後被稱〝台北第一街〞(今貴陽街),日治民俗學者池田敏雄指出:漢人便以「蟒葛」或「蟒甲」來表示番舟,以「艋舺」來表示番舟聚集之處以別之,因而日後逐漸稱呼此地為【艋舺】。
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日人改稱為「萬華」,係取其〝萬年均能繁華〞之意。
在先民披荊斬棘、胼手胝足的開發下,使艋舺成為與台南安平、彰化鹿港並列清代三大城市之一,而有《ㄧ府、二鹿、三艋舺》之美稱。
在台北市的發展過程,萬華是最早開發的地區,至今也是最老態的社區,其他行政區到處聳立高樓大廈,但萬華仍是到處低矮房子,以龍山寺為中心向四週巡禮,和平西路、環河南路、梧州街、東園街、廣州街、三水街、桂林路、華西街、康定路、貴陽街、大理街及西昌街等,只見零散出現新建大樓,其餘大都仍是舊貌,雖然給人有些守舊感,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把萬華老市街全部予以都市更新,那外來客來到當地到底要欣賞什麼?除了龍山寺、祖師廟仍保留古蹟樣貌,再者就是瀏覽剝皮寮老街,有多少人會跑到水門外的新店溪與大漢溪交界處賞雁鴨?還是去萬華運動中心做運動?
萬華區公所與商場、餐廳整合為一棟綜合大樓,因不具懷舊特色,商家生意一落千丈,老闆叫苦連天,喜愛時髦、新花樣的民眾在西門町、武昌街、西寧南路一帶可盡情享樂,愛懷舊者則可在老街區尋寶,新舊並存有時並不衝突,甚至可相輔相成,你看建成區的舊圓環被改建成〝怪物〞,導致昔日人潮盡散,為政者必須有遠觀與智慧,施政絕不能逞一時之快,一意孤行,否則不但浪費公帑,甚至失去民心,實在不可不慎。
在萬華後火車站(今艋舺大道)早年有一條通往新店的「萬新鐵路」,它建造於日治時期,途經現今的汀州路、羅斯福路及北新路,終點在新店碧潭大橋旁,全長10.7公里,蒸汽火車頭以約40公里時速,拖拉著四節車廂緩慢前進,當時的社會步調不疾不徐,大家都適應了這種火車速度,早到、晚到,早晚都會到,急什麼呢?記得有一次從新店站欲搭火車返回萬華,至火車站時發現火車已升火待發,急忙至售票口買票,「請問到新店多少錢?」售票員忙不迭地說:「嘸免錢!」我ㄧ時傻住,但馬上回神笑說:「我是說到萬華多少錢?」經由這段趣事,對於萬新鐵路終於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不免感到萬分惋惜與不捨。
位於台北市長沙街2段171號二樓的《萬華區史展示中心》匯集了許多早期文物、照片與影片介紹,讓參觀者能一窺萬華的發展軌跡,希望能從了解萬華,進而喜歡上萬華的絕色風華。

展示中心位於長沙街與康定路口。
這老鐘還能正常運作。
早年北台灣地圖。
北台衛星地圖。
不同角度的北台衛星圖。
舊台北鳥瞰圖。
日治時期台北城門。
早期電影廣告。
南機場位於今青年公園一帶。
日治時的龍山寺。
萬華區風土人文地圖。
1960年代開南商工的珠算課。
四、五十年前的西門町電影街。
近年萬華空照圖。
清政府頒授的開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