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台灣海峽兩岸居民屬同文同種,寫相同的文字,說相同的語言,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廣義而言,算是一家人,其實這些說法只對了一部份。
自從中共政權於1949年成立之後,兩岸迄今已分離60年,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也不過50年,卻在各方面深深影響台灣,60年的隔閡,時空轉移太快,不只在政治上分為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方面也有相當多的差異。
去過中國的台灣人發現那邊很多的語法自成一格,同時有些文字簡化得莫名其妙,如果不對照前後文根本無法意會。
馬政府開放中國客來台旅遊,相信那些中國佬入境後,也會對台灣一些遣詞用語感到不解與好奇,這也不足為怪,台灣本土意識十幾年來逐漸抬頭,「台式國語」蔚為風氣,到處可聞「好康」、「三不五時」、「薑《母鴨》」等說法,其時在香港幾十年前(或更早)就已普遍流通「港式」中文,如「唔係」、「士多」,多元文化在社會交融,可呈現多采多姿的風貌,可增添生活的情趣,應該無人刻意反對與禁止。
但如果錯誤引用而致積非成是,則應予以修正以符原意,日前去餐廳吃飯,與老闆之間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你們菜單上的【魯肉飯】書寫錯誤!」
「沒有吧?」
「古代中國山東有個魯國,是孔子的故鄉,故後以【魯】簡稱山東,你把【滷肉飯】寫成【魯肉飯】,豈不表明飯裏所拌的豬肉來自中國山東?山東佬來此享用可能被誤導有家鄉的味道而沾沾自喜。」
(老闆急中生智)
「沒錯,我們用的正是山東豬肉,兩岸已經三通,這是剛進口的。」
(中國目前仍是禽流感疫區,中國肉品怎可能進口?算了,既然他有幽默感,別讓他難堪)
哦!原來「山東豬遊台灣」是這樣來的,各位鄉親,為拯救台灣經濟,請多愛用國貨,還是吃道道地地的台灣「滷肉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