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在日治時期又稱火燒島,是專門用來放逐重大流氓罪犯之島,距臺東18海里,與蘭嶼相隔40海里。冬春季節西北風強烈,島上西北向的草木使之受鹽分的侵襲而致乾枯。從臺東遠看小島,整個山區像發生火災,故稱「火燒島」。
國府來台後改其名為「綠島」,取其夏初雨季過去,草木重新,漫山遍野又成綠色之故。
綠島島民多以捕魚為生,1951年,政府在綠島設「新生訓導處」,導因國軍在「登步島」及後續戰役俘虜共軍,內湖看守所不夠容納於是遷到綠島。
「新生訓導處」的主要工作就是思想改造,故謂之「新生」,改造共俘、中共地下黨員、左傾人士、台獨人士等,也有諸多犯人是因言論獲罪,或以莫須有罪名遭陷害的。當年被關押在綠島的歐陽老人說,1951年被關押在綠島的人中,45%是外省人,55%是本省人,能關在綠島的人是算「幸運」的,因為畢竟還活著。新生訓導處包含三個大隊,另有一女生分隊,最多近兩千人,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犯人刑期不一。在早期台灣社會中,「火燒島」彷彿一個神秘的地方。
「沉思火燒島特展」展覽影像為1954年4月,新聞記者團訪問綠島時,由中央社記者沈鑫南所拍攝,對綠島的生活有詳細記錄。儘管這批照片當年帶有政治宣傳目的,許多場景也是獄方事先安排,但這批影像仍然是綠島政治犯監獄生活的紀錄。
四位當年被囚禁在綠島監獄的陳孟和、蔡焜霖、胡子丹、郭振純,曾經對影像的內容進行補充解釋,並指出照片表面和真實的差別。
在歷史影像的探索中,也意外發現著名作家楊逵先生的身影(楊逵在1949年發表了《和平宣言》,短短600字的文章換來12年的綠島關押,實在令人為之心痛),做為這次展覽的重要視覺象徵,希望透過珍貴的影像,提醒人們ㄧ段往昔的難忘歲月。
【沉思火燒島】人權影像巡回展目前在新北市立圖書館蘆洲區集賢分館藝文中心展出,自2015.03.01起至2015.03.29止】,該館地址為:蘆洲區集賢路245號,服務電話:02-8283-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