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的展場
本屆「香港週」的主題為「香港民俗文化‧文學足跡」,以一連串精彩的節目進一步將台灣民眾帶進香港文化的核心,民俗文化及文學作品是地方精神極度精煉的體現,透過這個主題,讓台灣民眾更接近香港人的集體緬懷盼望和情感。
開幕節目之一《京崑迎大戲──港台戲曲交流薈萃》,由香港粵劇名伶李龍及新劍郎帶領一眾新晉演員赴台,與台灣國光劇團首度合作,將台灣觀眾從熟悉的京崑戲寶引介到香港本土戲曲──粵劇的天地,讓兩地的交流合作在舞台上直接發生。
今年,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個充滿活力的空間將凝聚更濃厚的香港文化氣氛,由《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綵燈會》和 《創意巿集》等節目帶領觀眾一窺香港的都會風俗民情;而透過追憶香港最重要的詩人、作家和學者之一梁秉鈞(也斯),觀眾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豐富獨特的生活痕跡,如何構築著香港的深層文化內涵。
無論是余光中、蕭紅,還是曹禺,香港都以自身的城巿感性與之碰撞,並演化成新的創意活水。展覽同時推出《香港台灣動畫五十年大展》和《香港當代電影展》,藉著回顧港、台兩地近五十年的動畫創作,放映高質素的香港中小型商業長片及由得獎短片輯錄而成的長片組合,讓觀眾進一步感受流行文化在香 港的魅力。
從1985年起,我曾九次遊覽香港,其中七次為自助遊,而單槍匹馬、單刀直入則有五次之多,要磨練自助旅行的功力,香港確實是最佳選擇,地方不大,但各種交通工具四通八達,飲食、住宿有多樣選擇,風俗、文化有點類似台灣,不會讓人感到陌生與遙遠。
不過在1997香港回歸中共之後,我沒再踏過香港土地,直覺氣氛不太對勁,而且從離島到新界也都走得差不多,昔日香港被稱為「購物天堂」,如今物價高過台灣許多,該有的東西台灣都有,何必在那邊多花錢呢!
「ㄧ國兩制」下的香港,在民主與人權方面大大倒退,中共說要「港人治港」,結果是騙局ㄧ場,進行多時的「雨傘革命」尚在沸騰之中,即使前途多舛,民主人士並不氣餒,雖然中共方面有絕對的優勢來處理此次反政府示威,但誰都不希望「六四事件」重演,因為全世界都全神專注中,上世紀的傷痕猶在,此時豈能遺忘!
此次展覽完全避開政治話題,那是可以理解的,香港政府正處於焦頭爛額之際,藉此轉移焦點,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是英國治理99年,香港豈有今日之繁榮與地位?被強國殖民其實並非全無好處,正是所謂因禍得福。
展場外景
動畫展區
老夫子裡的角色之ㄧ“大番薯”
有趣的「自拍攝影」-臉部呈現老夫子
動畫主題
製作動畫工作台
另ㄧ動畫主題
誦詩與講座
香港詩人梁秉鈞
梁秉鈞其人其事
詩人筆下的「形象香港」
居民日常用品
雀仔街的鳥籠
飲食印象
帆船是老香港的象徵
涼茶(青草茶)文化
到處可見的涼茶販賣處
大澳端午龍舟賽
大澳是個偏遠的漁村
大澳的地理位置
大坑舞火龍
舞火龍已有130年歷史
舞火龍由來
現場展示五光十色的火龍
大坑位於香港島的鬧區
斲琴(製作中國古琴)技藝
古琴製作簡介
製琴過程
台北市齊東街的「台北琴道館」也有琴藝展示
香港有不少道觀,《黃大仙 》常年香火鼎盛。
道教用品
抽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