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9727

 

    1887年,臺北建城後為了讓鐵路成為全島交通的先鋒,清朝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鐵路興建。原先規劃的路線為基隆、臺北、新竹、臺 南。首段鐵路於1891年通車,由臺北大稻埕開往至基隆,這也是縱貫線的開始。當時的臺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為一座歐洲棚式車站,由此可見當時北臺 灣的經濟重鎮仍在大稻埕。

    除了開闢鐵路,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推動洋務運動時,也在北門外河溝頭街(今塔城街與鄭州路一帶),設置機器局與鐵道工場,專門負責兵器、鐵道相關用品製造,如12吋砲以下的各種彈丸、火藥等。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的機器局,也是臺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

    1895年進入日治時代,臺灣鐵路由總督府接管,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1899年成立,計畫全面興建西部縱貫鐵路。此時,位於大稻埕的臺北車站,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城北側城牆,也就是今天的忠孝西路。

    1900年,工場轉由鐵道部經營,才正式改稱「鐵道部臺北工場」,成為日治時代全臺鐵道的最重要修理工場。廠區內依據原有功能分區,將南側當作以行政為主的「鐵道部」使用,北側則為「臺北工場」。

    1930年選定七星郡松山庄興雅地區,由臺北總督府鐵道部速水和彥負責設計,執行號稱東洋最大鐵路機廠之遷建計畫。

    新的臺北工場於 1935年完工,完工後以廠房配置緊湊、設備新穎而著稱於當時,負責維修蒸汽機車、客車、貨車等3種主要車輛。只可惜好景不常,1941年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3年後盟軍開始大舉轟炸、進攻臺灣,臺北工場也無法倖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臺北工場並改名為臺北機廠,首要工作就是將戰爭中損壞嚴重的鐵路沿線、火車車輛維修替換,讓鐵路網逐漸復甦。一直到70年代鐵路電氣化之 前,臺北機廠仍是西部鐵路的維修大宗。70年代以後,因為維修空間明顯不足,於是將修理客車的業務轉移到高雄機廠,從此臺北機廠專修柴電、電力及電聯車等較新型的列車。

    臺北機廠屬於4級以上的維修規模,來到這裡的車輛,都是零件年限到了,在這進行全部拆解、更換。臺北機廠的組立工場屬於鋼骨RC結構的廠房,挑高將近7層樓高,就連飛機也開得進來。

    不過令所有員工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公共澡堂。澡堂是一座擁有圓拱形屋頂的建築,裡頭有兩個大浴池,共可容納一百多人。每天到了下午就開始供應熱水,讓基層勞工優先進入洗澡,那裡就是員工的交誼廳,在這也能看到鐵路局的職場倫理,碰到老前輩,大家自動讓出位置,年輕的後輩開始幫前輩推拿、擦背,大家在這裡閒話家常,一天的疲累、鬱悶都能在這洗 掉,然後換上了乾淨的衣服,踏著輕鬆腳步回家。臺北機廠不再是硬邦邦的工廠,而是冒著水氣白煙,充滿著溫馨動人故事,那是機廠員工另一個家。

    從塔城街到松山,走過3世紀,臺北機廠從成立開始就與臺鐵息息相關,它是鐵路的心臟與命脈,承接臺灣交通發展的使命。然而隨著高速鐵路的建設,使得臺北到松山間南隧道撥交給高速鐵路使用,因此將臺北機廠遷至楊梅富岡基地。至於留下來的臺北機廠舊廠房,各界有不同的思考方向,目前尚未百分之百確定。

DSC09731

 

廢棄車輪再利用

DSC09729

 

臺北機廠入口

DSC09733

 

這也能當椅子

DSC09736

 

零件展示

DSC09740

 

DSC09739

CT270型蒸汽火車模型 

DSC09743

貴賓瞭望車

DSC09745

泰國守車

DSC09749

舊型打字機

DSC09753

臺北機廠之父「速水和彥」

DSC09756

各種紀念物

DSC09759

劉銘傳從德國引進的“騰雲號”蒸汽機車

DSC09761

“復興號”客車

DSC09763

“莒光號”客車

DSC09768

舊式臥車

DSC09767

畫家筆下的蒸汽機車

DSC09774

柴電工場

DSC09782

挑高的工場內景

DSC09784

 

壯觀的工場

DSC09786

與二位模型工人合影

DSC09788

廠區軌道

DSC09793

客車新車工場

DSC09796

 

鍛冶工場

DSC09797

機器工場

DSC09798

被棄置的鋼輪

DSC09800

 員工浴室入口

DSC09803

舒適的泡澡 

DSC09805

圓拱型的澡堂屋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旅遊通 的頭像
    旅遊通

    旅遊通部落格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