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1856  

   根據文獻史料記載,台灣北部地區早期共有三十餘個砲台,不過部分已經毀損,也有ㄧ些位於軍事管制區,實際上列為古蹟並開放民眾參觀的古砲台並不很多,比較有名的是位於基隆市的獅球嶺砲台、白米甕砲台、大武崙砲台、二砂灣砲台,瑞芳的四腳亭砲台及淡水的滬尾砲台等。

   趁著參觀淡水「台灣高爾夫史績館」之便,位於ㄧ旁的滬尾砲台當然不能失之交臂,它是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之ㄧ,也是淡水地區唯一的砲台。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在西班牙時代,曾在此建造砲台,所以滬尾砲台也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

   據記載,鄭成功佔領台灣,趕走荷蘭人,當時的荷蘭駐軍,便放火將堡壘燒毀,並將大砲破壞。

   清朝嘉慶年間,淡水沿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1808年(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並在現址興築砲台。

   清法戰爭後,清廷命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使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十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後於1985年經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定為二級古蹟,整修後於1997年開放民眾遊憩。

   在園區入口有如下的解說牌記述: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海防,在光十二年(1886年)聘巴恩士負責督造本台,以西洋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台坐北朝南,蔽性的暗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有:土坦、豪、子座、被覆、甬道及廣場座及子由昂貴鐵水泥灌而成,光十五年(1889年)大完竣。
台有四座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後膛一尊、10吋阿姆斯後膛一尊,8吋克伯後膛砲兩尊,皆已不存。

DSC01857

 

DSC01858

 

DSC01859

 

DSC01860

 

DSC01861

 

DSC01862

 

DSC01863

 

DSC01864

 

DSC01865

 

DSC01866

 

DSC01839

位於滬尾砲台旁的新北市忠烈祠

DSC01838

 

DSC01837

 

DSC01869

淡水河渡輪

DSC01870

各路線公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