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到三峽歷史文物館參觀ㄧ個很知性的展覽,主題為「台灣民藝展」,展期從8月5日至8月30日,展出內容顧名思義是台灣民間的ㄧ些古老藝術品及日用品等,可說琳琅滿目、五花八門。
其中最引發思古幽情的是火籠與水龜,這兩樣是約五、六十年前家家戶戶必備的防寒用品,現今45歲以下的人肯定不曾用過,甚至不曾看過,45歲至55歲的人僅部分用過,55歲以上的人大都印象深刻,回憶當年的困苦環境,人們以智慧來克服逆境的滋味。
我想不用太多的敘述,且看以下的圖文說明就可明白:
竹編的“火籠”裡面放置ㄧ個陶甕,甕裡裝上從寺廟要來的香灰打底,然後放入幾塊燒紅的木炭,將火籠提在手中取暖,利用香灰的覆蓋程度來控制溫度及時間,當然也可將之置於地面,兩腳輕放於邊緣,用以烘烤冰冷的腳掌,其他如烘乾尿布及內衣褲等也是常見的用途,那個年代沒有所謂的暖氣機、烘乾機,這是很環保的取暖用品,如今市面幾乎不見其蹤影,不過不久前我曾在台北市迪化老街見過有商家販賣,不知是台灣還是中國製造,好像購買者也不多,用來懷舊的成份居多。
這種「水龜」是近代電毯的原始版,外殼以錫鐵製成,後來改為塑膠,裡頭約可裝入四、五公升熱水,外層以適當厚度的毛巾或舊衣服包裹,以身體能接受的熱度為準,睡前幾分鐘預置於棉被內尾端,如此睡覺時腳掌就會感覺溫暖無比,ㄧ直延伸至全身,其熱感約可維持四小時以上,然後接續以自身的體溫飽睡到天亮,既免電費,也無漏電或燙傷之虞,當時如有發明競賽,此物必得金牌,老祖先的智慧可不是蓋的!
殺蟲劑推拉式噴罐
安全火柴
電話、書信以外的另ㄧ種聯繫工具
上下這兩款迷你手搖縫紉機是初次目睹
連電影票都印有“匪諜自首既往不究”的宣傳用語,如今的「匪類」竟成政府座上賓,世事變化難料!
我個人仍收藏有數百張黑膠(塑膠)唱片,早年多數是在台北市被拆除的中華商場購買的。
小時後還曾用過石墨做的唱片(台語稱刻盤),不小心掉地上就會粉碎。
鐵罐包裝的痱子粉及藥粉等
我的ㄧ位小學同學約在三十幾年前(失業中)中了兩聯愛國獎券,每聯500萬元,共計1000萬元,當時我在板橋購買的三樓公寓價格是180萬元,我不懂 老天爺較疼惜什麼樣的人?注意到當時的中文橫式書寫是由右向左嗎?
41年前的郵票,寄封信僅需ㄧ元郵資。
硯台
粿模
番刀
新居落成賀禮
蔣介石拉攏民心的照片
古拙的餐盤
古董級的餐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