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房價居高不下,已成民怨之首,台北市政府計劃推出都市更新「舊屋換新屋」方案,屋齡逾三十年,基地面積2000平方公尺(約670坪)以上,一半以上住戶同意都可提出申請。
據統計,北市屋齡逾三十年的房屋約占三分之一,二十九萬戶左右,大都是五層樓以下公寓住宅,新政策實施以後,不但可換回原坪數的新屋,還附有一個車位,另享有其他的公設空間,等於免費換到一間新屋。 聽起來似乎是很誘人的愛民政策,但理想歸理想,實際上實施起來相當複雜,阻力也不小,是否空中畫大餅?有待時間來證明!
我想要強調的是,二十九萬戶房子拆除後,其廢棄物數量可是無比驚人,以一座山來形容並不為過,台灣地狹人稠,何處是其容身之地?
多年前去基隆的風景區「情人湖」遊憩,目睹山區沿途的產業道路兩旁被人棄置許多建築廢棄物(包括馬桶、水泥塊、磚塊、瓷磚、沙發、床墊....等等),心中一陣悽愴,恨那無公德心者,只顧私利,罔顧大眾的生存環境,其實這情形在台灣到處可見。
台灣各地普設有垃圾焚化廠,就是無法處理大部分的建築廢棄物,於是必須採取掩埋方式,但誰都不願意住宅或田園附近設立垃圾掩埋場,以免生活、健康受影響,抗爭反對勢所難免,這時後怎麼辦?重點不在政府給予補償了事,而是要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的問題!
很多事物大家都喜新厭舊,唯有指標性的百年以上古宅幸得「延年益壽」,其他則愈新潮愈享受,說實在,追求時髦永遠差一條腿,古人的「安貧樂道」可不是要大家過苦哈哈的生活,而是《凡事不要太奢求》,各人心中一把尺,如何訂標準,只有靠道德與良心來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