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資缺乏年代,能上學就代表幸福,我適逢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所謂「嬰兒潮」時期出生,有少數人家因窮困而無法讓孩子唸小學,即使上了學也一切因陋就簡,光著腳到學校者比比皆是,所謂「書包」是以一條方巾包裹著書本、文具來代替,將之斜綁於背後,因為只能讀半天,也就無攜帶餐盒的麻煩,大部分的人都沒什麼零用錢,因此福利社賣的東西奇少,除了文具、簿本外,唯二能吃的就是一包五角錢的「健素糖」及一支二角的冰棒,買了健素糖後偶爾要施捨幾顆給在旁流口水的同儕,順便叮嚀「以後要還我!」真是惜物如金!有一回家中種菜的同學拿一條胡瓜來學校當零嘴,竟然引起騷動,眾人搶分一杯羹,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再來就是醫藥衛生問題,當時小孩普遍有長寄生蟲的現象,包括迴蟲、蟯蟲等,迴蟲會使人腹脹如鼓、面黃肌瘦,蟯蟲則令人肛門奇癢無比,學校配合衛生單位給患者施藥,我記得藥水油膩如沙拉油,又兼有一股腥味(哪像現在的藥水甜若果汁、酵母乳,放置不當小孩還會偷喝)有人喝下馬上吐出來,其慘狀令人不忍卒睹。另外還有皮膚病的困擾,女生最常見的是生頭蝨,我抓、妳抓、她也抓,像極動物園裡一群猿猴在互相抓蟲,只差沒把蟲吞食罷了,男生雖絕大部份剃光頭,但有些人仍不免長頭癬,只見塗了藥膏的頭頂白白花花的,坐在其旁一同學習,心中難免疙瘩。至於長膿瘡的情形男多於女,一般是由蚊蟲叮咬引起發炎化膿,那時貼中藥藥膏是流行的療法,癒後患部痕跡幾乎一生永難磨滅,似乎在為歷史做見證。


     談到制服,初購時都挑選大一號者,一來為了多穿用幾年,再者將來可留給弟妹接棒,所以學號不是直接繡在衣服上,而是繡於一小塊布條再縫上,以方便拆卸,至於因破損而縫上補丁並不少見,物盡其用在那時是種美德,如今常見有人將穿沒幾次的衣物就淘汰,拚經濟也拚得太過頭,回首來時路,惜物惜福應不能流於口號,而要身體力行才是。


     升學壓力不是近十年才有,國共經多年內戰,國民黨蔣軍兵敗如山倒,1949年數百萬軍民逃亡台灣,一下子給有限的台灣教育資源增添就學人口,連小學畢業唸初中也要聯合招生考試,因僧多粥少,自然競爭激烈,我那屆畢業生有六班,只有一半的人順利升上初中,其餘不是當童工就是在家協助農事,想到如今大學學店林立,竟有科系因收不到學生無法開班,實在諷刺至極!


     為了因應初中聯考,原本男女生各三班的編班方式,放學後以男女混班編了三班做課後輔導,當時名正言順就稱為「補習」,重點科目當然是國語與算數,老師要求極嚴,且求好心切,檢討試卷時動輒端出「竹筍炒肉絲」大餐給大家享用,劈劈啪啪的「炒菜聲」在各班間相呼應,所謂「不打不成器」是學校與家長間的默契與共識,經過如此千錘百鍊,至今大家並無任何記恨,當年下手特重的女老師,在幾十年後受邀的同學會聚餐時,曾經「蒙難」過的同學竟與她熱情敘舊,看到如今不少家長以老師體罰子女為由,告上法院請求賠償,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下午四點過後,光線逐漸昏暗,一間教室擠了五十餘人,就靠四盞六十瓦白炙燈泡當照明,五點左右有一婦人以竹籃裝滿熱包子與饅頭來校銷售,大家饑腸轆轆,幾乎是空籃而歸,由於每天必來,有人乾脆以記帳方式取用,至於補習費的收取,是由家長間推舉代表(即現今的義工),每月到府服務而且不收酬勞,想當年教師受到家長普遍信賴與敬仰,而今師道式微,教師、家長與社會三方應共同檢討,還給教育界神聖與純淨的教學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旅遊通 的頭像
    旅遊通

    旅遊通部落格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