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聽這名字覺得很奇怪,那是現今鶯歌國民小學在日據時代的稱呼,她是我的啟蒙學校。
先來說說她的沿革:
一、1907年(民前5年)12月25日,三角湧公學校(今三峽國小)在鶯歌尖山埔地區創立尖山分校,招收一班,學生69人。
二、1910年獨立為四年制公學校,改稱「尖山公學校」,校長為日本人沼市郎彥。
三、1913年改制為六年制公學校。
四、1941年改稱為「鶯歌國民學校」。
五、1968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再改稱為「台北縣立鶯歌國民小學」迄今。
六、2006年慶祝創校100週年。
根據調查,有不少祖孫三代都從這所學校畢業,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見其悠久之歷史培育了眾多人才,堪稱為近代教育之搖籃。
各位可從老舊斑駁的照片中一窺早期的校舍建築,在許多小朋友聚集的操場旁邊,有一棟烏瓦木造平房,那是我三、四年級時使用過的教室,屋內無任何照明設備,舉頭可望見瓦片及木樑,看到蜘蛛吐絲結網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科學」的學習體驗,經由稀疏幾片的透光玻璃所投射的自然光源,那就是天然的、免費的「電燈」,雖然室內光線並不十分充足,但奇怪的是當時並無人戴眼鏡,可見近視這毛病應該是文明所帶來的。老舊建築難免會有缺點,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起小雨,不過並無大礙,只要把桌椅移開,在漏水處以水桶接水,水還可用以澆花,或者拿去操場「灌蟋蟀」,一點都不浪費,只要雨過天晴,一切又恢復正常,逆境中有求生的方式,我們一路走來不以為苦,回首當年情景還頗令人懷念!
現代職業婦女常有家庭與職場難兼顧的困擾,記得當年我的女導師尚有襁褓中的幼兒須照顧,上班時把小孩單獨留置學校宿舍,每隔三小時左右就趕緊抱來教室餵奶,親情的可貴展露無遺,我雖是懵懂之年,然對老師蠟燭兩頭燒的奉獻印象深刻感佩不已。
學校對面是一片樹林,農民常將水牛放牧當地吃草,滿地遺留不少糞便,有次每間教室前都新建花圃,奉校方之命大家端著畚箕把牛糞裝回,鋪置於花圃底下以做堆肥,牛糞雖然不如人屎臭,但嗆鼻的味道也不怎麼好受,此重責大任全落在男生身上,這時才知道當女生有多好。
有一條小溪(鶯歌溪)流經學校後方,那是我們最好的「課外教學」場所,抓蝦摸蟹時的笑聲傳遍四方,岸邊生長的植物包括竹子、藤蔓、林投葉等都是製作童玩的最佳天然材料,甚至學校新建教室須要鵝卵石鋪底,全校停課總動員像螞蟻搬家似的,大家從工地到溪牀之間來回穿梭,也算是盡一點棉薄之力回報校方(其實有些大石頭很重,女生肯定搬不動,為什麼髒臭、吃重的事男生都有份?)
當年沒有自來水,用水很是辛苦,唯一的水井是全校供水來源,每間教室配置幾個小鐵桶,值日生須負責去水井打水,如果碰到大掃除,看到長龍就傻眼,也只得無奈等待,如果碰到有人技術不佳,打一桶水花了半天時間,那才會讓你氣死在地,打好水走到教室還有五十公尺距離,因晃動過劇,結果只剩「半桶」,被老師罵成「飯桶」,惶恐之餘還搞不懂奈也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