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基隆市「白米甕炮台」前方不遠處有ㄧ座市政府建立的「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今特地前往追思憑弔。
有關清法戰爭中「基隆戰役」之情況,根據維基百科之解說,茲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戰事肇始於法國冀取得基隆煤礦為戰艦提供能源,以便封鎖清國東南沿海,進而威脅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前來督戰。
1884年8月5日,由於雙方談判破裂,法國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Lespes)率領三艘戰艦強攻雞籠(今基隆市),「西仔反」戰事正式揭開序幕
8月26日,清朝正式對法宣戰。8月29日,法國東京灣艦隊與中國海艦隊合併為遠東艦隊,由孤拔(Amédée Courbet)擔任司令,率領5艘戰艦再度進攻雞籠。
10月1日黎明,法軍司令孤拔命令各艦開始砲轟雞籠岸上,隨後派遣千餘人自港口西側仙洞山東南海濱登陸,仰攻仙洞砲台。清軍血戰失利,當日退出山口,仙洞山遂為法軍佔領⋯⋯』
另外,基隆市政府「基隆旅遊網」也對紀念碑有如下之介紹:
《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位於基隆仙洞巖附近的在太白街上,主要是紀念西元1884年時,法軍率兵攻擊基隆,當時劉銘傳所率領的清軍奮勇抵抗,雙方死傷無數,後人為紀念犧牲之先民烈士所立。
西元1884年時,法軍率兵攻擊基隆,當時劉銘傳所率領的清軍奮勇抵抗,雙方在仙洞附近展開激烈戰役,但之後清軍不敵陸續放棄各據點,一場戰役下來,雙方死傷無數,後人為紀念犧牲之先民烈士,便於今太白街附近立有一座石碑,上刻「清國人之墓」
後來在1975年時,住在仙洞附近的居民們,為了要建造房子,開山闢地時,陸陸續續挖掘出不少在清法戰事犧牲生命的清軍戰士骨骸,居民認為太白里「火號山」附近地區陰氣太重,當時的基隆市長一方面是為了紀念這些英勇的士兵們,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市民們心裡能夠得以安寧,也就舉行了一場盛大超度法會,將骨骸集中,納放在數個罈子裡一起埋葬,同時修建了慈恩祠,集中供奉,並在慈恩祠上方立一石碑,刻有「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極具歷史意義。
有意前往者,可在基隆火車站前的公車總站搭乘301路小巴,約15分鐘左右在「太白里」站下車,往上山方向沿著太白街行走,在83號旁有個階梯,上去沒幾步就到了。
遠方可見協和火力發電廠煙囪
基隆嶼感覺近在眼前
階梯口有標注「39巷」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