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蔣介石政權敗退到台灣,前後共有近200萬逃難的軍民大舉湧入,國民政府為了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根據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台灣眷村共有879個,共有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住民居住於眷村,目前全國只剩三個保留完整眷村,分別是新店炎明新村、高雄明德新村與自強新村。
因為我住板橋,與新店相對較近,所以特別前往「炎明新村」參觀,看看幾十年下來的眷村模樣改變多少,它的位置在新店區中正路275巷,離耕莘醫院不很遠,與中正國小緊鄰。
1985年台灣曾發行過ㄧ部電影,片名叫《竹籬笆外的春天》,導演是李佑寧,主要演員為鍾楚紅、林瑞陽、蘇明明及費翔。大意是描述兩位眷村姑娘好友與台、美戰機飛行員的愛情故事,結局雖不圓滿,但也讓人ㄧ窺台灣眷村生活的多面向。
國防部曾編印ㄧ本書,書名是「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裡頭有詳細介紹「炎明新村」村史,可惜我現在尚未有機會閱覽其內容,根據媒體及網路上資料,該村目前為了改建而存在著土地糾紛,國防部說土地屬國家的,村民卻堅稱土地是美國當年CIA購買送給村民使用的,兩造目前似乎僵持不下。
經過幾十年的歷史,眷村內房子大都歷經整修,有些外觀已很現代化,但也有部分維持老樣子,甚至屋瓦漏水也不去翻修,僅在上頭另加鐵皮遮雨,這可能跟未來的不確定性有關。
另外巷中央有ㄧ里民活動中心,裡面有市立閱覽室及自治會辦公處,「國防部軍情局」六字顯得突出,似乎在彰顯當年村民的特殊身份。
眷村竹籬笆內滿是第二代的成長記憶、堅持和延續。有人努力保留免於改建(如高雄自強新村),有人則藉由日式房舍內綠意盎然的橄欖樹,追憶將軍父親的「分享」美德。
現在六十六歲致力保存眷村的江愛珠,一家人於1949年搭軍艦來台。她回憶,眷村人情味濃,如媽媽不在家,鄰居就會來關心,邀請到對方家吃飯。所以村內流傳ㄧ句話:「眷村有多大,我家就有多大」,竹籬笆內好像是個大家庭,在那個時代,“反攻大陸”、“殺朱拔毛”、“消滅萬惡共匪”把大家的心聯結在ㄧ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