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概要介紹台灣鐵路歷史:


(一)、


     光緒13年(西元187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聘用德、英工程師負責規劃、建造,於光緒17年完成基隆至台北28.6公里路段。


(二)、


     光緒19年延伸至新竹78.1公里。


(三)、


     清、日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光緒34年(1899)動工延伸至高雄,於1908年完工。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遭受盟軍飛機猛烈轟炸,鐵路設施損失慘重,僅有局部路段勉強通車,光復後才慢慢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


(五)、


     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敗退來台,開始接受美國援助,美製火車與車廂陸續加入行駛,給台鐵注入一股活力,此後穩定經營與成長,始有今日之規模。


    


     我從小可說與火車有不解之緣,當時各方面的建設昔非今比,尤其公路交通不甚發達,鐵路可說是擔負重大的客、貨運重任,我的故鄉鶯歌就位在縱貫鐵路必經之地,家離鐵道只有二、三百米之遠,鎮日聽聞火車氣笛所發出急迫又尖銳的聲音,似乎告訴大家:「鐵將軍來了,迴避!迴避!」


     小學(當時稱為國民學校)三年級時,有天放學前被校方告知學校附近發生火車車禍,要大家不要去湊熱鬧,我在好奇心驅使下隻身前往,只見蒸氣車頭跟後面幾節車廂橫躺在鐵道邊,煙囪仍有氣無力地冒出餘煙,現場一片混亂,救難人員忙著處理死、傷乘客,血淋淋的恐怖鏡頭,烙印在幼小心靈裡,歷經數十載仍然餘悸猶存。據說是有頑童在鐵軌上置放石頭而釀禍的。


     其實在那時代火車撞死人時常發生,因當時很多乘客為貪圖方便,跨越軌道或沿著鐵軌行走至車站月台候車、因不及走避而命喪黃泉,老實說,我這條老命可是撿來的。


     早期車廂極其簡陋,座椅還是木條做的,車內只有幾盞泛著黃光的白熾燈泡,頂上風扇在夏天吹的是挾帶汗臭味的熱風,窗戶的遮陽板也是木製的,還夾著一扇紗窗,那主要不是防蚊之用,而是為了阻隔火車頭所散播出來的煤屑,每個人幾乎都有被煤屑刺眼的經驗,那可是會讓人眼淚直流、痛哭流涕的!


     眼看上學快遲到,火車卻慢條斯理地徐徐前行,根據記憶,車速應只有五、六十公里左右,尤其從車站起步時,氣笛聲一響起,車頭一邊洩氣,一邊使勁移動,好像咬緊牙根、氣喘如牛的老人,「轟!轟!轟.....」的用力聲音,讓人有點不耐煩,真想下車助它一臂之力,但是老火頭令人懷念的就是他奮力前進時「澎澎嗆嗆」不嫌疲累的節奏感,如今被歷史洪流所淹沒,教人不勝唏噓!


     我們只想讓時代不斷進步,火車要更快,住屋要更大,水果要更甜,風景要更美,智慧要更高,生命要更久,但所花的代價是什麼?負面影響又是什麼?如何取得平衡,恐怕是無止盡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旅遊通 的頭像
    旅遊通

    旅遊通部落格

    旅遊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